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矿山生态修复

  • 生态安全与资源安全双保障要求下的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技术研究指引

    武强;

    本期为呼应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成立矿山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委员会,同时也是尝试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专栏文章的系统性,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本期邀请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冯聪研究员,策划组织“矿山生态修复”专栏文章,发挥自然资源智库工作平台优势,定向性的探索解决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特别有幸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院士作序,在此深致谢忱!

    2024年02期 v.45;No.17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108 ]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与运行机理

    谭丽萍;张凤仪;

    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区域层面推动生态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过程,是以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矿区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本研究辨析了生态产品的定义、属性,及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总结了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四种典型模式和运行机理的三大核心要素,最后提出了推动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建议。

    2024年02期 v.45;No.17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94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演变路向探究

    李小雨;冯聪;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形抓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是体现理论融合成果、指导实践的关键工具。如何找准政策发力点、打好政策“组合拳”是目前的热点议题。本文通过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演变历程、解析政策层级特征,在充分结合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四方面政策需求:增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实用性,为生态产品定好交易基价;加快典型案例研究转化,定量化分析试点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对现有举措进行优选;加快生态产品统一市场建设,消除供给侧壁垒,协调地区发展,保障市场公平;多措并举加强价值实现配套机制政策体系建设,完善法律保障、金融交易机制、审计监督机制,精准促进供需主体交易。并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与各类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政策方面做融合衔接,在实际操作与交易流程上做简化,最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2024年02期 v.45;No.171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26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生态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高亚楠;姜哲;刁磊;

    本文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算、交易、抵押、变现等视角出发,分析了生态产业化经营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自然资源产权界定难、生态产品核算交易难、产业链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健全生态价值核算机制、加强创新引领、延伸产业链等路径优化措施,旨在促进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2024年02期 v.45;No.17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10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研究实践——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

    李正;郭春颖;王文明;孙祥余;赵林;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支撑保障云贵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云贵高原湖泊流域呈典型山地—坝区—湖泊耦合生态系统(MDLS)生态本底,运用定性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进行实践,对其生态本底进行分析并识别诊断关键生态问题,探讨MDLS系统治理思路,提出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MDLS的“四个一”理念模式和“六大”工程体系,以期为云贵高原湖泊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2024年02期 v.45;No.171 31-3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266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研究

    姜杉钰;李小雨;

    标准规范是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和政策双轮驱动的重要衔接。通过系统梳理矿山生态修复相关的176项标准规范,分析了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矿山山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全覆盖、有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国家标准发挥基石作用,行业标准突出专业优势,地方标准体系区域特点,团体标准作为有效补充。研究认为,应从6个方面强化矿山生态修复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理论建设,建立统一术语体系;系统把握工作需求,完善关键标准研制;重视生产矿山修复,补齐标准规范短板;结合区域矿产特征,健全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可操作性,强化实际应用效果;深化综合评估研究,形成科学验收标准。

    2024年02期 v.45;No.17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11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我国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体系研究

    樊笑英;姜杉钰;杜雪明;

    经过多年的发展,基于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两条脉络,我国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政策构建表现为五方面特征:一是全面加强源头控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二是全面推进系统保护与修复;三是加快重点领域和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四是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与财政支持政策;五是推动建立市场化机制和鼓励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本文从当前政策导向出发,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新时期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政策的建议。包括完善矿山生态修复财政资金保障体系,完善项目市场化运作支持政策实施细则,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和工作程序规范化,优化新建和生产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

    2024年02期 v.45;No.171 205-20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下载次数:23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机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钱铭杰;刁磊;高亚楠;姜哲;刘玉涛;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社会的关键性举措,由于其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回报机制,社会资本参与门槛高风险大。面对日益增长的修复需求,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市场化机制不仅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更能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从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的逻辑前提出发,系统论述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归纳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模式,针对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的发展,结合市场化在不同项目中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发展和优化建议,旨在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入难、实施难的解决方案,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2024年02期 v.45;No.171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下载次数:114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简讯公告

  • 《上海国土资源》期刊成功承办首届海上学刊沙龙

    <正>2024年6月5日下午,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学术期刊专委会主办的“编辑面对面、办刊大家谈——首届海上学刊沙龙”在地质大厦12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上海国土资源》期刊主办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和上海市地质学会及编辑部承办了此次活动。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王晓锋、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出席并致辞,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国土资源》主编詹龙喜作了汇报交流。

    2024年02期 v.45;No.171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上海国土资源》获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读者高关注度期刊

    <正>近日,《上海国土资源》获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重庆非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分别颁发的荣誉证书,本刊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23年度被评定为“读者高关注度期刊”,本刊编辑部被评选为“期刊融媒体传播创新优秀单位”。

    2024年02期 v.45;No.171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数说天地·未来城市——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上海科普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正>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借2024年4月22日第55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将“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主题,并开展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4月20日下午,由上海市地质学会发起,联合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九三学社静安区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4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上海科普高端论坛”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

    2024年02期 v.45;No.171 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

  • 利用改进XGBoost模型预测和分析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

    周念清;夏明锐;陆帅帅;郭梦申;王在艾;赵文刚;

    湿地潜流带是地下水中氮循环的重要场所,以洞庭湖湿地潜流带为研究对象,探讨地下水中氮素迁移转化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在湘江入湖口湿地设置了4个剖面共16口监测孔,进行了为期一个水文年的地下水取样与测试分析。研究选定的特征参数包括氧化还原电位(Eh)、溶解氧(DO)、水温(T)、地下水位(H)及埋深、酸碱度(pH)以及溶解有机碳(DOC)等。利用XGBoost方法建立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硝态氮的相对浓度,并通过贝叶斯优化(BO)、麻雀搜索算法(SSA)、粒子群算法(PSO)分别对XGBoost预测模型进行超参数优化,得到最佳XGBoost预测模型(BO-XGBoost)。在此基础上,采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对BO-XGBoost模型进行可解释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O-XGBoost模型的性能最好,在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90;可解释性分析结果和相关分析都揭示了Eh、DO、T、H、pH和DOC等影响因子对湿地潜流带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是逐渐降低的规律。

    2024年02期 v.45;No.171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0K]
    [下载次数:14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长三角地区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王蓉;梁雨蕾;陈忠清;

    基于大量勘察资料和文献调研,对长三角典型水文地质特征及地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土壤—地下水系统典型地层组合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对重金属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的环境水文地质分区以平原区为主,面积占比达49.2%,地下水类型以孔隙水为主,其次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低山—丘陵区,面积占比为36.2%,而以孔隙裂隙水及孔隙岩溶水为主的丘陵平原区的面积占比为14.6%。典型地层组合可概化为4类,其中:组合A中饱和带以高渗透性土层为主,对流弥散作用强,土壤吸附能力弱,重金属易随地下水流动迁移;组合B中饱和带高/低渗透性土层交互,重金属易在高渗透性土层中迁移,不易在低渗透性土层中迁移;组合C中饱和带以低渗透性土层为主,对流弥散作用较弱,重金属易被土壤吸附,不易迁移;组合D中饱和带以破碎基岩为主,且基岩埋藏较浅,重金属迁移与包气带厚度及介质类型和基岩岩性及破碎程度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4年02期 v.45;No.171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2K]
    [下载次数: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关键问题及沉降控制研究

    孙健;

    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对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桩型选择、桩基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参数取值及沉降计算等岩土工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超高层荷载大,对桩基承载力要求高,桩型选择需结合周边环境、桩基承载力要求、施工可行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采用后注浆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是适宜的。超高层建筑基础沉降要求高,需结合地层条件、结构特点、荷载分布情况、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沉降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经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沉降预测,塔楼沉降量估算值为75~120 mm,最终实测总沉降量约100 mm,有限元法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更为吻合,其中结构封顶时沉降量占最终沉降量的90%左右,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间。

    2024年02期 v.45;No.171 53-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雄安新区岩土地质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黄睿;李海涛;李红英;张曦;杜亚楠;龚雪;

    岩土地质信息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精准的地质数据对雄安规划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支撑。但雄安岩土地质信息面临数据源质量难以保证、数据汇交不畅、共享应用困难、实时性程度低、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数字孪生城市的同步建设,也无法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维提供精准的地质数据支撑。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雄安新区岩土地质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了涵盖岩土地质数据源头监管、建库汇交、实时监测、共享应用全链条的智慧服务管理平台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系统性解决了岩土地质信息外业质量监管难、数据入库难和共享应用难等难题,建立了岩土地质信息服务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新模式。

    2024年02期 v.45;No.17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面向智慧城市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刘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全新的、智慧化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地质环境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举。本文基于上海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从总体框架、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研究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下,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实现路径,旨在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实现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2024年02期 v.45;No.171 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9K]
    [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更新

  • 城市印象管理与社会融合的新趋向:国土空间战略驱动

    崔诣晨;崔亚娟;刘青玉;

    城市印象管理是在城市所形成的内在文化环境中,城市各级政府通过推行和优化其管辖区域内各项制度和福利政策,促进城市居民普遍形成良好的城市印象,努力构建城市社会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思路。城市社会融合的矛盾对立统一,实质是城市居民之间的平均社会距离:这种社会距离愈大,城市各阶层离心分化的不利趋势则愈加明显。国土空间战略驱动是契合新时代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生态文明城市价值观,也是有效弥合城市居民相互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平均社会距离“空间黏结剂”。将国土空间战略驱动引入城市印象管理与城市社会融合,走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语境主义困境,灵活选择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分别入手,全面优化调整城市居民之间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分配比例格局,建立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促进城市印象管理与城市社会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使城市社会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土空间战略驱动下协同进化健康发展。

    2024年02期 v.45;No.17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4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视角下增存规划的转变

    南锡康;罗碧波;王强吉;

    “以地谋发展”阐明了土地制度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亦被认为是城市化内在动力机制。土地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发展,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是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方案。为研判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替规律,探索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侧重点,通过归纳演绎与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空间补救”与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倒“U”型论与脱钩论阐释了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化,无论是供给需求角度还是投入产出角度,增量规划将逐渐消减,城市存量空间的优化将成为未来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

    2024年02期 v.45;No.17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12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陆海交通连接工程对海岛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研究——以平潭综合试验区为例

    艾红颖;孙艳伟;马仁锋;许方涵;

    陆岛联通工程是沟通陆域与岛屿地域的重要纽带,探明陆岛连接交通工程对海岛地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对维护海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2022年10m分辨率土地数据,借助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大陆-海岛交通连接工程对海岛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7—2022年,平潭综合试验区景观格局整体呈现斑块间连通性趋好、景观集聚性越来越高,破碎化程度、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程度在不断减弱;(2)在空间方面,平潭岛内与海岛边缘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差异显著,集聚度及破碎化趋势岛内高于边缘地带;(3)面板回归模型显示,公铁大桥建设对景观蔓延度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说明公铁大桥开通在短时间内导致海岛整体景观格局趋向于破碎化。

    2024年02期 v.45;No.171 80-8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7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用地审批管理效能分析评价模型初探——以上海市建设用地审批为例

    栾淑丽;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设用地审批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梳理用地审批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探析超大城市用地审批管理效能分析评价流程,构建用地审批管理效能综合分析评价体系,并以上海市2023年度审批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抽取9个审批单位的86个项目,采用系统比对、数据库技术核查、查阅卷宗等方式开展分析,以检查结果为基础,整合多年工作实践成果,总结30项共360个具体审批问题,剖析扣分严重项,就强化用地审批管理效能评价模型应用等适应上海市管理实际的提升路径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其对规范审批流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监管提供借鉴和启示。

    2024年02期 v.45;No.17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全域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生态基底调查研究

    吴萍;

    生态基底调查是科学评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性工作,可精准掌握整治区域整体生态状况,科学指导规划设计与生态工程实施,有助于大都市郊野空间整体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以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例,开展试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等生态基底状况研究,准确识别并诊断现存生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生态修复措施。结果显示:试点区域整体生境连通性良好,但在水源涵养林等地区存在生态障碍点,且项目区生物多样性较低。通过优化调整用地布局、连通生态廊道、设置生态缓冲带、增种乡土植物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境质量。本研究可为上海乃至全国郊野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借鉴。

    2024年02期 v.45;No.17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功能传导研究——以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胡民锋;谢新朋;许琴;

    研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功能传导对于有效衔接总体规划和上位规划要求,指导下位规划及具体项目实施,发挥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功能传导的现实困境,总结国土空间功能传导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关联逻辑,提出建立“目标职能—空间功能—整治项目”的传导逻辑,并以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非集中建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围绕“目标职能—空间功能—整治项目”的传导逻辑,构建“区片—单元—地块”的土地综合整治功能传导体系,可以有效衔接总体规划和上位规划要求,并将相关规划意图在具体项目中予以落实,该功能传导思路可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2024年02期 v.45;No.171 98-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7K]
    [下载次数:12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江苏省“三生”功能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

    徐玥;欧向军;杨亦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地关系逐渐紧张并表现为“三生”空间之间的胁迫和博弈。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江苏省“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省“三生”功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生态功能在苏北地区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2)2000—2020年,江苏省“三生”功能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角度上,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都呈现出非均匀分布。(3)江苏省“三生”功能差异整体表现为缩小态势,但“生态”功能差异在不断扩大,苏南、苏中和苏北在“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2024年02期 v.45;No.171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4K]
    [下载次数:10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土地利用的荆州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孙智杰;江越潇;罗莉威;陈志宇;刘帆;

    分析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特征,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荆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工具,对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空间和水域生态空间构成了荆州市三生空间的主要类型;研究时段内,农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面积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空间均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三生空间的演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农业生态空间与水域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农业生产空间向其他类型空间的转移;农村生活空间、林地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的重心迁移程度较小,其他类型三生空间的重心迁移较为显著;三生空间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出破碎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空间连通性逐渐减弱。城乡建设对农业空间的占用以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是影响荆州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耕地和湿地的保护工作,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4年02期 v.45;No.171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下载次数:19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社会和空间双重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研究

    刘浩;张晓平;李金洲;

    针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衰退问题,该文以江西省抚州市瑶浦村为例,依据村民问卷调查数据,采用PLS回归分析法、空间句法,借助SPSS、Depthmap等工具,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公共空间的空间特征及传统村落的社会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瑶浦村公共空间活力处于一般水平,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可从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村民村落情感及村民间社会联系是村民前往公共空间的内在动力,其中“与其他村民相互帮助程度”和“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2个指标的影响程度相对更高。公共空间的地理、功能、环境等特征决定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对公共空间活力产生直接影响。

    2024年02期 v.45;No.171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1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价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基底时空演化特征再认识及勘探意义

    黄晓松;唐贤君;许怀智;何新建;陈永军;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多口钻井钻遇较厚层基底火山岩,展现了潜山勘探的巨大潜力。但长期以来基底火山岩发育期次不明晰,基底形成时代及地层序列不明确,制约着西湖凹陷早期构造演化与潜山储层的勘探潜力分析。本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手段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基岩开展综合研究及评价,厘定西湖凹陷基底形成时代、岩石类型及地层序列,总结基底时空演化特征新认识。基底时空演化特征的再认识,有利于厘清西湖凹陷早期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和潜山岩性分布规律,指明西湖凹陷基底潜山储层的有利分布区,为西湖凹陷潜山勘探提供方向。

    2024年02期 v.45;No.171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下载次数:124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西湖凹陷南段新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成藏的影响

    何新建;钟荣全;冯桢鸣;

    西湖凹陷南部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厘清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对认识该区岩浆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边缘检测、振幅属性过滤、多Z值联合解释、层面自动追踪等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对区内岩浆岩体形成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刻画,分析了岩浆岩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合岩浆活动演化规律,探讨了岩浆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南部新生代岩浆活动区主要分布在天台斜坡北段和天台西断裂附近,中新世以来南部岩浆活动逐渐强烈,在上新世早期岩浆活动作用达到高峰;岩浆岩体的分布主要受断裂体系的发育、岩浆活动的滞后效应、沉积盖层厚度等因素影响;岩浆活动加快烃源岩成熟,同时也有利于强制背斜等圈闭的形成,但是晚期岩浆活动也会使早期形成的圈闭破坏。本次研究将助力西湖凹陷南部的区带评价,并指导岩浆岩相关圈闭的勘探。

    2024年02期 v.45;No.171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2K]
    [下载次数:68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温州朔门古港宋代文化层沉积间断及其成因探讨

    季诗雨;韦鑫;郑亚玲;梁岩华;王张华;徐皓;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于2022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为研究1700年以来瓯江下游地区的历史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素材。本研究对遗址区内从标高2.5m到-4.5m的3个剖面及1个钻孔进行了分析,依据沉积物粒度和考古文化层的分布,整个遗址区地层自下至上可以分为4层,其中在第二层砂泥互层现象明显,与上下沉积环境差异显著,为较明显的洪水事件层。综合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结果、文化层遗存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发现本次洪水事件层与两宋期间温州朔门古港遭受的一期极端洪水灾害事件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结合地层学分析、文物鉴定和历史文献验证的方式,重建了温州古港在两宋交际之时发生的环境变化及古人类响应过程,即:正常贸易活动-极端灾害侵扰-环境逐渐稳定-恢复贸易进程的四个阶段演化。

    2024年02期 v.45;No.171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下载次数:7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雄安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评价

    王浩;

    根据雄安新区雄东片区浅层地热能的地温场和热物性等赋存条件,估算了雄东片区浅层地热能静态储量和资源潜力,评价了开发利用的经济环境效益。经计算,雄东片区150 m以浅浅层地热能热容量为4.7×10~(12)kJ/℃,静态储量为23.4×10~(12) kJ,制冷工况下资源潜力为43.3万m~2/km~2,供暖工况下资源潜力为85.9万m~2/km~2。从经济效益角度评价,当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率为25%时,雄东片区全年大约可节约6077吨标准煤,全年大约可节约费用2006万元,可减排二氧化碳14501吨、减排二氧化硫103吨、减排粉尘49吨。

    2024年02期 v.45;No.171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4K]
    [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时序遥感影像的骆马湖水资源调查与分析

    王燕;刘宇晨;鲍桂叶;高永年;

    自然资源不仅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更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资源性资产。本文旨在探讨宿迁市湖滨新区骆马湖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并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为背景,采用遥感技术作为主要手段进行水资源调查。研究通过获取骆马湖范围内的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对骆马湖水体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本文还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骆马湖的水资源状况有着一定变化和挑战。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遥感手段探讨了积水频率识别和积水范围提取,为水资源调查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此外,针对骆马湖水资源调查监测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v.45;No.17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下载次数:8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多种混合格式CAD水深数据的智能识别提取

    刘小喜;何易;

    在CAD水深测量成果图中,水深往往以分离的文本方式标注,其整数、小数、小数点、负号等各部分相互分离且形式多样,这给水深信息提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基于空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思想,建立空间布局拓扑表,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和分类识别方法,智能识别和提取水深数据。此方法无需预先指定格式及其他参数,创新性实现了多种混合格式水深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识别提取,且准确率高、速度快,在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2024年02期 v.45;No.171 157-16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智库经纬

  • 上海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

    孙婉;杨梅芳;黄坚;

    本文深入分析了上海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对上海市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策略展开探讨。提出了“十五五”规划期间,上海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即深化地热资源勘查和监测、关键技术强化、全流程标准体系构建、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发展模式探索、示范应用推进、管理体系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议未来工作聚焦强化扶持政策导向、提升政府统领功能、加大关键技术产学研投入、推广代表性应用示范等方面,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2024年02期 v.45;No.17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102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践与进展综述

    陈基伟;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改善城镇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本文在回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沿革基础上,梳理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相关概念,对低效用地的产生原因及再开发动因开展分析,对各地近年来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并提炼模式,分析目前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认为,城镇低效用地的形成涉及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功能结构、土地权益以及城建管理等多方因素,目前各地低效用地再开发实践已形成多种改造模式、激励措施和补偿方式,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判别标准、产权类型、收益分配、价值显化等诸多难题,未来需要从法律、政府、标准、产权、资本和功能等多角度综合搭建实施路径。

    2024年02期 v.45;No.171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下载次数:276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浙江省工业用地配置现状及政策优化研究

    戴韫卓;屠帆;叶荣兵;黄海;嵇瑞嘉;张诗宇;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新增工业用地配置基本特征,指出存量发展背景下工业用地保障的难点和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把握制造业对空间需求的内在规律性,空间赋能土地要素高质量供给、加速二级市场建设、深化标准地动态评估监管以及构筑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新闭环,形成以土地要素供给侧创新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新体系、新闭环和新动能。

    2024年02期 v.45;No.171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13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