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念清;孔令熙;王小清;
在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实现节能减碳的有效途径,而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新型绿色能源,适合在各种建筑类型中进行推广应用。根据地质调查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计算上海地区地源热泵可利用换热功率,以此对浅层地热能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根据建筑供暖和制冷负荷分析浅层地热能开发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结合上海市碳排放现状估算对减碳目标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区域换热总功率分别为1.39×10~8 kW和1.42×10~8 kW,平均资源潜力分别为30.0026×10~4 m~2/km~2和88.8679×10~4 m~2/km~2,可实现建筑制冷和供暖面积分别为9.4745×10~8 m~2和28.0636×10~8 m~2;相比常规空调和锅炉系统,地源热泵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节能量分别为2.40 kW·h/m~2和8.71 kW·h/m~2,折合标准煤分别为0.78 kg/m~2和2.85 kg/m~2。当开采强度为100%时,每年可节约能源约合1018.7万吨标准煤,可实现CO_2、SO_2和粉尘减排量分别为2516.2、20.4和10.2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当地热能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使用比例为40%时,到2025年累计可实现CO_2减排量79.7万吨,其减碳目标贡献度为15.9%,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效益显著。
2022年03期 v.43;No.16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3K] [下载次数:5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周念清;孔令熙;王小清;
在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实现节能减碳的有效途径,而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新型绿色能源,适合在各种建筑类型中进行推广应用。根据地质调查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计算上海地区地源热泵可利用换热功率,以此对浅层地热能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根据建筑供暖和制冷负荷分析浅层地热能开发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结合上海市碳排放现状估算对减碳目标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区域换热总功率分别为1.39×10~8 kW和1.42×10~8 kW,平均资源潜力分别为30.0026×10~4 m~2/km~2和88.8679×10~4 m~2/km~2,可实现建筑制冷和供暖面积分别为9.4745×10~8 m~2和28.0636×10~8 m~2;相比常规空调和锅炉系统,地源热泵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节能量分别为2.40 kW·h/m~2和8.71 kW·h/m~2,折合标准煤分别为0.78 kg/m~2和2.85 kg/m~2。当开采强度为100%时,每年可节约能源约合1018.7万吨标准煤,可实现CO_2、SO_2和粉尘减排量分别为2516.2、20.4和10.2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当地热能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使用比例为40%时,到2025年累计可实现CO_2减排量79.7万吨,其减碳目标贡献度为15.9%,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效益显著。
2022年03期 v.43;No.16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3K] [下载次数:5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王彩娟;季顺伟;任丽燕;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能源消费规模最大和环境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城市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建成碳中和城市群有示范作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在长三角地区城市能源碳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城市能源碳排放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空间排放溢出具有较高等级;实际利用外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大型城市早期碳排放首位度高的主要原因,后期居民收入对长三角碳排放格局的影响力增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受各维度分项因子的制约。由此认为:发挥政府在减排中的引导作用,实现区域城市间的能源流动与产业转移,促进协同减排是长三角城市群实现碳中和的方向。
2022年03期 v.43;No.16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0K] [下载次数:11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王彩娟;季顺伟;任丽燕;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能源消费规模最大和环境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城市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建成碳中和城市群有示范作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在长三角地区城市能源碳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城市能源碳排放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空间排放溢出具有较高等级;实际利用外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大型城市早期碳排放首位度高的主要原因,后期居民收入对长三角碳排放格局的影响力增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受各维度分项因子的制约。由此认为:发挥政府在减排中的引导作用,实现区域城市间的能源流动与产业转移,促进协同减排是长三角城市群实现碳中和的方向。
2022年03期 v.43;No.16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0K] [下载次数:11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王佰伟;张存龙;刘诗剑;
为研究海河流域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条件及其变化情况,对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的长时间系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了趋势性分析,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分析了近20年所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对水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期时间尺度来看,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均呈显著衰减趋势,同时伴随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近20年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相比历史长系列,分别衰减17.06%、30.62%;地下水资源量衰减4.64%,衰减幅度相对较小。据此可得出结论,从水资源天然禀赋的角度,海河流域面临的水资源条件较以往更为不利。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外流域调水力度、按不同水源特点进行管理等对策措施。
2022年03期 v.43;No.16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下载次数:45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王佰伟;张存龙;刘诗剑;
为研究海河流域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条件及其变化情况,对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的长时间系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了趋势性分析,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分析了近20年所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对水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期时间尺度来看,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均呈显著衰减趋势,同时伴随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近20年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相比历史长系列,分别衰减17.06%、30.62%;地下水资源量衰减4.64%,衰减幅度相对较小。据此可得出结论,从水资源天然禀赋的角度,海河流域面临的水资源条件较以往更为不利。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外流域调水力度、按不同水源特点进行管理等对策措施。
2022年03期 v.43;No.16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下载次数:45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任艳;
平湖斜坡带是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主力的含油气勘探区,勘探领域正逐步从构造油气藏向构造—岩性油气藏转变,但断裂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不清,严重制约平湖斜坡带成藏规律认识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本文在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构造时期断裂的演化特征及其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断裂控藏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储集砂体展布与油气运聚两个方面:砂体展布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同沉积断裂所形成的断裂坡折带之下;裂陷期断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又可成为阻止油气横向运移的遮挡。根据平湖斜坡带断裂控藏特征,将该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分为3类:断裂陡坡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团结亭陡坡断裂下降盘;顺向断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孔雀亭、团结亭以及平湖区顺向断裂下降盘;反向断槽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宝云亭—武云亭反向断裂下降盘。
2022年03期 v.43;No.164 19-2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0K] [下载次数:35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任艳;
平湖斜坡带是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主力的含油气勘探区,勘探领域正逐步从构造油气藏向构造—岩性油气藏转变,但断裂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不清,严重制约平湖斜坡带成藏规律认识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本文在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构造时期断裂的演化特征及其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断裂控藏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储集砂体展布与油气运聚两个方面:砂体展布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同沉积断裂所形成的断裂坡折带之下;裂陷期断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又可成为阻止油气横向运移的遮挡。根据平湖斜坡带断裂控藏特征,将该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分为3类:断裂陡坡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团结亭陡坡断裂下降盘;顺向断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孔雀亭、团结亭以及平湖区顺向断裂下降盘;反向断槽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宝云亭—武云亭反向断裂下降盘。
2022年03期 v.43;No.164 19-2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0K] [下载次数:35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万延周;
为进一步落实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部平湖组烃源岩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碳同位素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热解分析以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检测,对平湖组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同位素CV值和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平湖组泥岩烃源岩有机质来自陆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指数和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平湖组主要发育Ⅱ_2、 Ⅲ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_o值和热解最高峰温显示研究区平湖组烃源岩热演化到成熟阶段;泥岩烃源岩有机碳TOC值和热解生烃潜量S_1+S_2值以及氯仿沥青“A”值显示为中等—好泥岩烃源岩;煤岩烃源岩样品有机碳TOC值和热解生烃潜量S_1+S_2值以及氢指数HI平均值显示主体为好煤岩烃源岩。由此认为,研究区平湖组泥岩样品可达好泥岩烃源岩,煤岩烃源岩品质优于泥岩烃源岩,泥岩烃源岩发育海相有机质和陆相有机质,且海相有机质丰度低于陆相有机质。
2022年03期 v.43;No.164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9K] [下载次数:39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万延周;
为进一步落实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部平湖组烃源岩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碳同位素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热解分析以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检测,对平湖组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同位素CV值和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平湖组泥岩烃源岩有机质来自陆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指数和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平湖组主要发育Ⅱ_2、 Ⅲ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_o值和热解最高峰温显示研究区平湖组烃源岩热演化到成熟阶段;泥岩烃源岩有机碳TOC值和热解生烃潜量S_1+S_2值以及氯仿沥青“A”值显示为中等—好泥岩烃源岩;煤岩烃源岩样品有机碳TOC值和热解生烃潜量S_1+S_2值以及氢指数HI平均值显示主体为好煤岩烃源岩。由此认为,研究区平湖组泥岩样品可达好泥岩烃源岩,煤岩烃源岩品质优于泥岩烃源岩,泥岩烃源岩发育海相有机质和陆相有机质,且海相有机质丰度低于陆相有机质。
2022年03期 v.43;No.164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9K] [下载次数:39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吴家悦;徐尚智;郝春燕;宋庆伟;杨艳;贺瑾瑞;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东胡林人遗址等重要文化资源。以该村开展的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为例,概述选址原则、资源调查和综合评价、总体策划设计、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建设实施与宣传推广等建设步骤。深入挖掘地质与人文资源内涵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地质+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一廊、两带、三线、四区”的总体功能布局,策划建设科普解说系统,推动乡村建设与多元产业发展。总结了地质文化村对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提出立体化建设思维,探讨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
2022年03期 v.43;No.164 30-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3K] [下载次数:4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吴家悦;徐尚智;郝春燕;宋庆伟;杨艳;贺瑾瑞;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东胡林人遗址等重要文化资源。以该村开展的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为例,概述选址原则、资源调查和综合评价、总体策划设计、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建设实施与宣传推广等建设步骤。深入挖掘地质与人文资源内涵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地质+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一廊、两带、三线、四区”的总体功能布局,策划建设科普解说系统,推动乡村建设与多元产业发展。总结了地质文化村对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提出立体化建设思维,探讨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
2022年03期 v.43;No.164 30-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3K] [下载次数:4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王斌;
为全面推动规划和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工作,构建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业务数据模型,推动核心数据资产标准化,实现对规划资源数据的重构和质量的提升;并研发了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数据质量智能管理机制,实现了业务和信息“两态融合”。这一研究拓展并深化了规划资源数据治理的理论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助于打破目前规划资源各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数据质量,提升规划资源数据的应用价值,加快各类规划资源及政务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2022年03期 v.43;No.16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0K] [下载次数:5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王斌;
为全面推动规划和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工作,构建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业务数据模型,推动核心数据资产标准化,实现对规划资源数据的重构和质量的提升;并研发了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数据质量智能管理机制,实现了业务和信息“两态融合”。这一研究拓展并深化了规划资源数据治理的理论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助于打破目前规划资源各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数据质量,提升规划资源数据的应用价值,加快各类规划资源及政务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2022年03期 v.43;No.16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0K] [下载次数:5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姜杉钰;余星涤;
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引导复合国土空间立体化的开发和保护,有利于提高空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本文以复合国土空间的规划需求与难点入手,围绕当前规划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中,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利用、重要控制线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协调处置、海域空间立体化开发的规划引导是基于国土空间复合性的三方面规划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改进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效果,需要在规划思路上由“二维”向“三维”转变,以强化隐蔽空间调查作为规划的基础,注重完善不同空间资源分层标准和确权登记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对各类规划加以统筹衔接,保障各类空间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
2022年03期 v.43;No.16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37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姜杉钰;余星涤;
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引导复合国土空间立体化的开发和保护,有利于提高空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本文以复合国土空间的规划需求与难点入手,围绕当前规划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中,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利用、重要控制线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协调处置、海域空间立体化开发的规划引导是基于国土空间复合性的三方面规划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改进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效果,需要在规划思路上由“二维”向“三维”转变,以强化隐蔽空间调查作为规划的基础,注重完善不同空间资源分层标准和确权登记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对各类规划加以统筹衔接,保障各类空间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
2022年03期 v.43;No.16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37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温晓诣;刘婷婷;陶世杰;
“三生”空间的识别与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应用实践,对于地方人文需求的忽略,极易造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冲突与矛盾。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梳理其多民族、多元文化、多样性的生态空间及地处边境等多重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从双评价、主体功能区细化和“三区三线”划定的实践应用中提出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三生”空间单元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修正并调整管控策略,从而积极应对不同的人地空间系统的人文需求。
2022年03期 v.43;No.164 49-5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4K] [下载次数:33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温晓诣;刘婷婷;陶世杰;
“三生”空间的识别与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应用实践,对于地方人文需求的忽略,极易造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冲突与矛盾。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梳理其多民族、多元文化、多样性的生态空间及地处边境等多重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从双评价、主体功能区细化和“三区三线”划定的实践应用中提出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三生”空间单元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修正并调整管控策略,从而积极应对不同的人地空间系统的人文需求。
2022年03期 v.43;No.164 49-5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4K] [下载次数:33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梅思雨;李本智;易海军;傅海波;
快速城市化区域的“三生”空间协调是优化国土空间,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00-2020年宁波市镇海区表现为快速城市化,运用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评估其“三生”空间冲突,探究空间冲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镇海区“三生”空间明显地存在交错分布现象;“三生”空间冲突整体趋向弱冲突水平,且呈现等级增强趋势;生产与生态的空间冲突空间范围缩小,生产与生活空间冲突呈现扩张趋势;城乡建设与扩张、耕地侵占、经济发展等是形成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空间冲突格局的主要因素。
2022年03期 v.43;No.164 55-6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1K] [下载次数:62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梅思雨;李本智;易海军;傅海波;
快速城市化区域的“三生”空间协调是优化国土空间,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00-2020年宁波市镇海区表现为快速城市化,运用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评估其“三生”空间冲突,探究空间冲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镇海区“三生”空间明显地存在交错分布现象;“三生”空间冲突整体趋向弱冲突水平,且呈现等级增强趋势;生产与生态的空间冲突空间范围缩小,生产与生活空间冲突呈现扩张趋势;城乡建设与扩张、耕地侵占、经济发展等是形成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空间冲突格局的主要因素。
2022年03期 v.43;No.164 55-6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1K] [下载次数:62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肖圣;多玲花;邹自力;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可持续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规模—效益—结构体系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GWR模型,测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2005-2020年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平呈上下波动变化态势,二者空间格局相似且整体水平偏低,上海、苏州等地区水平最高;耦合协调度总体变化较小,空间相关性显著,较少城市发生类型跃迁,且存在极化现象,高、低水平分布集聚于研究区东北、西南部;由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可知,各要素回归系数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集聚效应明显,其中以人均绿地面积与工业总产值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趋势不一。研究显示,不同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且关键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故应从城市的自身状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22年03期 v.43;No.164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5K] [下载次数:80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肖圣;多玲花;邹自力;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可持续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规模—效益—结构体系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GWR模型,测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2005-2020年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平呈上下波动变化态势,二者空间格局相似且整体水平偏低,上海、苏州等地区水平最高;耦合协调度总体变化较小,空间相关性显著,较少城市发生类型跃迁,且存在极化现象,高、低水平分布集聚于研究区东北、西南部;由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可知,各要素回归系数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集聚效应明显,其中以人均绿地面积与工业总产值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趋势不一。研究显示,不同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且关键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故应从城市的自身状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22年03期 v.43;No.164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5K] [下载次数:80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栾乔林;张永蕾;吴继万;熊昌盛;彭宇琛;
准确把握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格局,可为统筹协调城镇体系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空间依据。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各城镇规模综合指数,针对空间引力模型中距离因子修正问题,采用公路道路网络进行网络建模,通过寻找最优路径来衡量城镇间相互作用的距离关系,进一步以此来分析城镇空间关联的程度。结果表明:义乌市各城镇的规模大小存在明显内部差异,稠城街道最高,赤岸镇最低;义乌市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的城镇空间格局,街道之间的平均时间距离低于乡镇;义乌市空间关联度以稠城街道为轴心向外递减,根据城镇相互作用大小可将义乌市城镇体系分为三个梯队。由此认为:采取网络建模下的时间距离来描述城镇间的相对距离关系,能够为揭示城镇间相互关系提供更为科学的空间依据,对义乌市空间发展及合理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2年03期 v.43;No.164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下载次数:5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栾乔林;张永蕾;吴继万;熊昌盛;彭宇琛;
准确把握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格局,可为统筹协调城镇体系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空间依据。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各城镇规模综合指数,针对空间引力模型中距离因子修正问题,采用公路道路网络进行网络建模,通过寻找最优路径来衡量城镇间相互作用的距离关系,进一步以此来分析城镇空间关联的程度。结果表明:义乌市各城镇的规模大小存在明显内部差异,稠城街道最高,赤岸镇最低;义乌市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的城镇空间格局,街道之间的平均时间距离低于乡镇;义乌市空间关联度以稠城街道为轴心向外递减,根据城镇相互作用大小可将义乌市城镇体系分为三个梯队。由此认为:采取网络建模下的时间距离来描述城镇间的相对距离关系,能够为揭示城镇间相互关系提供更为科学的空间依据,对义乌市空间发展及合理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2年03期 v.43;No.164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下载次数:5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石忆邵;石雅馨;季皓聪;于洋洋;
公共空间既是城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又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运用文献扫描和比较分析方法,从公共空间内涵的扩展、类型的丰富、供求失衡的矫正、功能价值的提升、高品质的诉求、规划布局和优化策略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公共空间研究五方面主要发展趋势:开展公共空间的测量、分类、统计与监测工作;将公共空间用地由“末位配置”调整为“优先配置”;重视公共空间品质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创新高密度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强化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2022年03期 v.43;No.164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下载次数:11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石忆邵;石雅馨;季皓聪;于洋洋;
公共空间既是城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又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运用文献扫描和比较分析方法,从公共空间内涵的扩展、类型的丰富、供求失衡的矫正、功能价值的提升、高品质的诉求、规划布局和优化策略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公共空间研究五方面主要发展趋势:开展公共空间的测量、分类、统计与监测工作;将公共空间用地由“末位配置”调整为“优先配置”;重视公共空间品质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创新高密度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强化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2022年03期 v.43;No.164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下载次数:11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何招智;伍攀峰;
由于我国当前环境管理和规划编制在实施流程上的相对独立,导致不少污染工业地块由于过高或难以预估的经济或时间成本难以流转。研究依托上海某污染工业地块转型开发项目,尝试将土壤污染现状作为用地性质选择的参考因素,从修复工程成本和开发收益两个角度对地块不同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供项目方参考。结果表明,将土壤环境质量数据纳入用地规划设计的参考因素中,能够较好地平衡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明显降低修复工程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基于该模式与先行管理流程的不同,研究也提出了对应的管理调整措施。
2022年03期 v.43;No.164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7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何招智;伍攀峰;
由于我国当前环境管理和规划编制在实施流程上的相对独立,导致不少污染工业地块由于过高或难以预估的经济或时间成本难以流转。研究依托上海某污染工业地块转型开发项目,尝试将土壤污染现状作为用地性质选择的参考因素,从修复工程成本和开发收益两个角度对地块不同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供项目方参考。结果表明,将土壤环境质量数据纳入用地规划设计的参考因素中,能够较好地平衡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明显降低修复工程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基于该模式与先行管理流程的不同,研究也提出了对应的管理调整措施。
2022年03期 v.43;No.164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7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温汉辉;韩丽杰;
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研究区511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进行铜元素分析,以此研究土壤铜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和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利用均值离差、累积频率、正态分析、单因子法、富集指数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土壤中铜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污染来源、污染程度及其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铜元素含量的背景值为19.05 mg/kg;土壤表层铜元素的污染来源主要为金属冶炼、工矿业活动、城市生活等人类活动,其次为自然来源,但畜牧粪便、有机肥的施用和污水灌溉等农业来源也不可忽视;土壤中的铜元素的污染状况以无污染和轻微污染为主,少数地区是严重污染,不存在极重污染;土壤中的铜的富集程度为低度和中度富集水平,没有极度富集;通过对土壤环境健康风险的评价分析,发现铜元素是一种非致癌性污染物,对成人和儿童都存在潜在的非致癌风险。
2022年03期 v.43;No.16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温汉辉;韩丽杰;
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研究区511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进行铜元素分析,以此研究土壤铜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和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利用均值离差、累积频率、正态分析、单因子法、富集指数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土壤中铜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污染来源、污染程度及其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铜元素含量的背景值为19.05 mg/kg;土壤表层铜元素的污染来源主要为金属冶炼、工矿业活动、城市生活等人类活动,其次为自然来源,但畜牧粪便、有机肥的施用和污水灌溉等农业来源也不可忽视;土壤中的铜元素的污染状况以无污染和轻微污染为主,少数地区是严重污染,不存在极重污染;土壤中的铜的富集程度为低度和中度富集水平,没有极度富集;通过对土壤环境健康风险的评价分析,发现铜元素是一种非致癌性污染物,对成人和儿童都存在潜在的非致癌风险。
2022年03期 v.43;No.164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常彬;郭忠华;刘根驿;孙彦伟;
以黄河下游流域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0~20 cm表层土壤中共采集样品1222件,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硒元素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茌平地区表层土壤硒元素的分布整体表现为中部、南部高,东高西低的特点,硒元素含量变幅为0.08~1.51 mg/kg,平均值为0.18 mg/kg,属于足硒状态,占整个调查研究区的54.16%。研究区土壤离子活动态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与土壤pH值关系密切,离子活动态硒含量在弱碱性条件下较多,生物有效性也更高,有利于农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
2022年03期 v.43;No.16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下载次数:22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常彬;郭忠华;刘根驿;孙彦伟;
以黄河下游流域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0~20 cm表层土壤中共采集样品1222件,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硒元素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茌平地区表层土壤硒元素的分布整体表现为中部、南部高,东高西低的特点,硒元素含量变幅为0.08~1.51 mg/kg,平均值为0.18 mg/kg,属于足硒状态,占整个调查研究区的54.16%。研究区土壤离子活动态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与土壤pH值关系密切,离子活动态硒含量在弱碱性条件下较多,生物有效性也更高,有利于农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
2022年03期 v.43;No.16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下载次数:22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黄耀文;张晓平;
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可为生态政策制定提供指导。以江西省大余县为研究区,在5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修正后的当量因子表估算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在500m×500m格网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空间重构,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大余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下降的态势,20年共减少1.49亿元;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重大,是主要的贡献者和敏感因素,在单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水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最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正相关,高高集聚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广泛,前者分布于西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区,后者分布于东部盆地。大余县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林地持续减少,应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增减挂钩,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及水源涵养林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林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
2022年03期 v.43;No.164 99-10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1K] [下载次数:55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黄耀文;张晓平;
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可为生态政策制定提供指导。以江西省大余县为研究区,在5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修正后的当量因子表估算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在500m×500m格网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空间重构,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大余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下降的态势,20年共减少1.49亿元;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重大,是主要的贡献者和敏感因素,在单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水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最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正相关,高高集聚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广泛,前者分布于西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区,后者分布于东部盆地。大余县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林地持续减少,应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增减挂钩,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及水源涵养林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林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
2022年03期 v.43;No.164 99-10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1K] [下载次数:55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张惠;
针对上海市松江区某复垦工业地块表层土壤中8项重金属元素(镉、铅、铜、锌、镍、汞、砷、铬)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开展了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工业活动导致复垦工业地块表层土壤中铜、锌、砷、铬累积明显,部分区域重金属超标。砷的最大含量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1.34倍,铜、锌、砷、铬的平均含量分别为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07、1.08、1.09、1.36倍。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情况表明,锌、砷高含量区分布比较零散,其它重金属高含量区呈现区域性分布。根据地积累指数评价,复垦工业地块部分区域表层土壤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镉、锌、汞、砷、铬达到轻度—中度污染,污染等级为1级,其中砷和铬的1级污染点位频率明显高于其它重金属。铜、铅、镍处于无污染等级。根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复垦工业地块部分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处于中等风险水平,汞和镉为主要贡献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情况表明,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地块东部、南部。建议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时,除将往年调查超标指标纳入跟踪调查外,也应重点关注汞和镉的含量变化及潜在生态风险,以全面保障区域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022年03期 v.43;No.164 105-11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9K] [下载次数:22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张惠;
针对上海市松江区某复垦工业地块表层土壤中8项重金属元素(镉、铅、铜、锌、镍、汞、砷、铬)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开展了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工业活动导致复垦工业地块表层土壤中铜、锌、砷、铬累积明显,部分区域重金属超标。砷的最大含量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1.34倍,铜、锌、砷、铬的平均含量分别为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07、1.08、1.09、1.36倍。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情况表明,锌、砷高含量区分布比较零散,其它重金属高含量区呈现区域性分布。根据地积累指数评价,复垦工业地块部分区域表层土壤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镉、锌、汞、砷、铬达到轻度—中度污染,污染等级为1级,其中砷和铬的1级污染点位频率明显高于其它重金属。铜、铅、镍处于无污染等级。根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估,复垦工业地块部分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处于中等风险水平,汞和镉为主要贡献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情况表明,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地块东部、南部。建议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时,除将往年调查超标指标纳入跟踪调查外,也应重点关注汞和镉的含量变化及潜在生态风险,以全面保障区域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022年03期 v.43;No.164 105-11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9K] [下载次数:22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苏令侃;
滨海湿地是上海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在维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发展,上海滨海湿地面临面积缩小、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胁迫,在人为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破碎化,生态服务的调节能力减弱。本文探讨了其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原因,人工围滩造地加剧、滨海湿地资源过度发展、工业活动等导致了滩涂面积缩小、湿地退化甚至丧失的现象,分析了近自然生态恢复的修复方式,进一步针对外来物种管控措施、减缓湿地退化措施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可为滨海湿地修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43;No.16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14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苏令侃;
滨海湿地是上海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在维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发展,上海滨海湿地面临面积缩小、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胁迫,在人为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破碎化,生态服务的调节能力减弱。本文探讨了其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原因,人工围滩造地加剧、滨海湿地资源过度发展、工业活动等导致了滩涂面积缩小、湿地退化甚至丧失的现象,分析了近自然生态恢复的修复方式,进一步针对外来物种管控措施、减缓湿地退化措施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可为滨海湿地修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43;No.16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14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