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国土论坛

  • 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一个举重若轻的大手笔

    黄小虎;

    2017年8月,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针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联合印发了一个试点方案的通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其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就土地制度改革而言,有助于使农民的财产权利能够通过市场充分实现;就住房制度改革而言,是在开发商之外,开辟了一条可以住但不能炒的住房供应新渠道。因而,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是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交汇点。

    2018年01期 v.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36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简讯公告

  • “土地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图片报导

    <正>由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指导,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土地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2017年11月24—25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土地利用与绿色发展"。

    2018年01期 v.39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8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第五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暨征稿启事

    <正>为持续推进我国地面沉降学术研究的深化发展,全面提升地面沉降防治能力与水平,在国际学术界充分展示中国近年来在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领域的最新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将于2018年11月初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第五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作专场学

    2018年01期 v.39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土地研究

  • 土地利用与绿色发展——“土地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报告观点综述

    张洪武;张玮;王莉莉;龚士良;

    2017年11月24–25日,首届"土地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土地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交流互动,本文对研讨会学术报告作辑录概述。

    2018年01期 v.3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3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我国土地流转形式的未来选择

    张成玉;

    我国土地流转形式多达十余种,有些土地流转形式没有发展前景。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今后我国应重点支持转包、出租、入股三种土地流转形式,并对土地流转从转入方进行有区别补贴;建立土地承包权永久性退出与补偿机制,定期清理符合土地转让条件的人口;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土地信托和"两分两换"两种流转形式。

    2018年01期 v.39 10-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18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储备新规下存量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以武汉市委托交易制度为例

    郑义;周丰;王耀峰;

    通过研究储备新规对土地市场的影响,阐述武汉市土地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出储备新规下委托交易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认为:国家对土地储备摆出了"收"的姿态,武汉市以"原用地单位可以依法公开交易"为核心的委托交易制度,能够精准契合无法及时收购、优先购买或收回的存量土地交易业务,减少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压力,加快城市功能更新,弥补土地储备预算管理的短板,维护土地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秩序。要从坚持储备优先,确保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运用委托交易,健全完善配套机制体制;综合储备委托,市场决定存量土地配置等三个方面入手,使委托交易衔接储备新规,促进储备新规下存量土地的市场化配置。

    2018年01期 v.39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27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上海建设用地减量化实施策略研究

    郭淑红;

    在坚持"底线思维"和"五量调控"的总体要求下,上海亟需通过推进规划建设空间"负增长"和现状建设用地"减量化"来锁定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本文从上海建设用地减量化类型、规模、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

    2018年01期 v.39 19-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下载次数:48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建设用地双控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以上海为例

    刘静;闫玉玉;

    在分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从土地整治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探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转型发展策略和机制,并以上海金山区廊下镇的具体实践加以说明,可为国内其它类似地区整治实践提供借鉴。

    2018年01期 v.39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下载次数:5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四明山区域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及特征研究

    邵姝遥;李加林;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以宁波市四明山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四明山区域多时相TM/OLI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间,四明山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共增加了4451.84ha,其中2000-2005年扩展速度最快;(2)耕地是农村居民点的主要转化来源,耕地和城镇及其他建设用地是农村居民点的主要转移方向;(3)四明山区域村镇整体建设受到较好的规划和控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有序速度适宜,布局呈现出集中连片、密集分布的特点;(4)四明山区域农村居民点演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活跃度逐渐由四明山区域的东部转移至西北部;(5)区域经济和乡镇工业发展、旅游经济的兴起和兴盛、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8年01期 v.39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2K]
    [下载次数:2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决策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

    缪连荣;任丽军;吴菲;

    以补充耕地为目标,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是保护耕地、维持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预期生产条件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决策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决策分析,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泗阳县耕地后备资源栅格划分为优先开发、择优开发、后备可选以及不开发4大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泗阳县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优越,2751.9584hm2耕地属于优先开发型和择优开发型,占耕地总面积的77.63%,应优先开发为耕地;后备可选型应根据其改造类型和改造难易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不开发型可以作为生态用地进行保护,从而发挥其最大效用。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泗阳县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状况,可为泗阳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2018年01期 v.39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下载次数:1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浙江省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研究

    陈铭;关涛;滕龙妹;

    结合浙江省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探索该项调查成果在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重点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适宜性评价和规划方案选择等方面。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选取富硒等有关土地质量元素,综合考虑相关评价标准,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质量进行分级评定和转化。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等成果可复制可推广。

    2018年01期 v.3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6K]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格网尺度的杭州城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热点分析

    苑韶峰;朱从谋;李胜男;

    基于格网尺度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准确掌握区域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的重要手段。以杭州市城西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对该地区2005–2010年和201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热点地区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5–2016年杭州城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1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明显大于2005–2010年,其中耕地和林地面积逐渐减少,2010年之后减少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2010年之后迅速扩张,主要占用耕地和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先增后减,土地利用变化重心由中西部转移到东部仓前、五常街道;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地区由点状扩大到块状,数量由2个增加至4个,其中东部未来科技城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明显;2005–2010年杭州城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2010年后政府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应做好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开发的协调工作。

    2018年01期 v.39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6K]
    [下载次数:37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基于生长气候分区的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面积快速提取研究——以南京市油菜种植面积提取为例

    肖善才;

    农业生产用地构成了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尺度上快速提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对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实现精准农业和保护粮食安全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小尺度的作物种植面积快速提取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区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结合研究区背景数据,划分气候区,然后利用中等分辨率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建立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模型,并利用高分辨率的影像对提取结果修正,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最后通过应用Landsat8和资源3号影像,对南京市2016年油菜种植面积进行提取验证。检验结果显示,与统计数据相比,总体精度达到了89%,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可为监测该地区农作物种植规模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信息来源和决策依据。

    2018年01期 v.39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8K]
    [下载次数:31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基于遥感影像的广州南沙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谢火艳;唐婉;

    基于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提取广州市南沙区2000、2005和201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4年南沙区的耕地面积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住宅建筑用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为明显。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不断扩张和政策引领催化等因素是导致南沙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2018年01期 v.39 57-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3K]
    [下载次数:78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城市地质

  • 北京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强海洋;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文章对北京市地热资源的赋存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判,结合北京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实施,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的首都能源体系的五点建议。研究强调,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科学编制专项规划、综合提升开发利用水平、实施灌采动态监测、制定合理的税费价格体系是北京市地热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

    2018年01期 v.3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30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上海海岸带地质工作主要成果与应用

    黎兵;严学新;何中发;史玉金;

    随着近年来全国海岸带地质工作大力发展,上海海岸带地质工作在数据集成、图件编制和科学认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数据公开共享、服务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管理等社会应用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对过去十多年来上海海岸带主要项目成果和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拓展上海海岸带地质成果社会服务提供线索,为全国海岸带地质工作提供借鉴。

    2018年01期 v.3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2K]
    [下载次数:26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海岸带自然资源资产:概念、计量与浙江案例

    马仁锋;窦思敏;候勃;张悦;

    梳理海洋资源相关概念,并界定海洋资源资产及其构成,通过探讨近海海域水质与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从近海海域环境侧面刻画海洋资源资产的海洋资源资产核算模型,辅以浙江省海岸带海洋资源资产变化态势分析。研究发现:(1)海洋水环境质量情况可侧面综合衡量海洋资源资产的质量与状态,由于海洋水质越好的功能海域对应的海域经济资产价值量越低,故通过对不同水质赋以不同权重评估海洋资源资产量;(2)2005–2015年浙江省海洋资源资产呈现先升后降态势,2008年、2015年达到峰值与低谷;温州市、宁波市海洋资源资产量相当,明显低于舟山市;三地市均海洋资源资产量呈现波动状态,其中温州、舟山的波动较大,但后者2012–2015年急剧下降。

    2018年01期 v.3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下载次数:4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长江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

    何中发;

    以上海市近岸海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遵循地球化学背景值基本概念,分别计算了全区、不同沉积物类型、不同沉积单元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并和全国土壤、长江三角洲表层土壤、中国浅海沉积物等背景值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区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沉积物污染评价和长江口环境演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2018年01期 v.39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4K]
    [下载次数:2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基于Landsat 8的长江口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

    马骅;钟煌亮;罗章;朱磊;施峰;

    悬浮泥沙浓度会对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其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在泥沙搬运、冲淤分析、河口三角洲演变研究中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滩涂围垦、海岸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利用2014年5月航次长江口南槽、北港定点连续观测的现场光谱与同步水沙数据,分析光谱特征和水沙变化特征,针对Landsat 8的波段设置建立了不同潮情下的复杂反演模式。Landsat 8影像具有空间分辨率高、重访周期短、数据获取方便的优势,本文利用其绘制的悬沙分布图分析了长江口悬沙分布特征。通过复杂反演模式综合多种现有区域算法,对比发现复杂模式能更有效克服常规模式的不足,根据农历大小潮的不同潮情分类模型能更好地适应长江口地区水沙变化特征,为上海市悬浮泥沙监测业务化运行提供参考。

    2018年01期 v.39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3K]
    [下载次数:67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宽域灰色聚类法在减量化用地复垦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张惠;陈敏;董聪慧;

    利用宽域灰色聚类法,通过构造白化函数、确定污染物权重、引入修正系数、计算聚类系数、归纳聚类结果等步骤,对不同用地历史的10个减量化用地复垦场地的7项重金属指标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宽域灰色聚类法的聚类结果以及由此进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排序与对应场地的历史用地状况关联。宽域灰色聚类法可以用作管控计划内农用地的土壤环境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的一种评价手段。

    2018年01期 v.39 85-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8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西湖凹陷平湖组基于沉积相标志的沉积特征研究

    赵洪;蒋一鸣;常吟善;李帅;黎建;

    针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相类型不清的现状,本文结合粒度分析、测录井等技术手段,通过对西湖凹陷平湖组29口井沉积相研究,将平湖组划分为3种沉积相及7种亚相并建立沉积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平湖组沉积时期发育海陆过渡的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潮控三角洲、潮坪和海湾等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和半封闭海湾等7种亚相;西部斜坡带沉积相以潮坪为主,潮间带范围最大,由物源供给、河流注入形成多个潮控三角洲,中央洼陷带沉积相主要为半封闭海湾亚相。

    2018年01期 v.3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9K]
    [下载次数:51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

    连小翠;

    结合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地层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对盆地典型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盆地不同时期地质界面的埋深变化特征,论述了沉降中心的迁移演化规律。研究认为,白垩纪末至古新世末,沉降中心分布于西部坳陷带的台北坳陷和长江坳陷,具有多个沉降中心;始新世至中新世,沉降中心整体迁移到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北部和钓北凹陷;上新世以来,沉降中心迁移到冲绳海槽盆地。总体上,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表现为自西向东呈带状迁移的规律,是对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之间俯冲汇聚引起的构造应力变化在盆内叠加的局部响应。

    2018年01期 v.39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4K]
    [下载次数:2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