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专家访谈

  • InSAR技术进步与地面沉降监测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接受本刊专访

    2013年7月26日,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水土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寒梅教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兼《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龚士良教授专程赴武汉,拜访了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教授,并代表《上海国土资源》期刊作了专题访谈。李院士详细介绍了中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龙计划"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业已取得的成果;阐述了卫星遥感监测的技术进步及在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针对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指出利用短波段双天线雷达,采用极化方式,通过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有助于提高监测精度;重大工程的形变监测,可采用光纤传感器,推广应用精密工艺测量。李院士同时建议,应加强大地水准测量、卫星遥感测量与光纤传感器等技术的融合,以更好地为国土资源研究与管理服务。

    2013年04期 v.3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下载次数:33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廖明生;

    <正>李德仁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3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泰县,1963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

    2013年04期 v.34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1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城市环境地质

  • TomoSAR技术在城市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廖明生;魏恋欢;BALZ Timo;张路;

    作为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延伸,多基线SAR层析成像技术能够分离单个SAR像素内的多重散射体信号,精确地获取人工地物目标的三维位置和形变信息,突破城市地区形变监测中叠掩效应的制约,实现城市动态形变监测。尤其是新一代高分辨率SAR卫星发射成功后,为城市动态形变监测研究提供了大量高分辨率高精度数据源。本文首先介绍SAR层析技术的理论模型,然后归纳了现有的层析算法和应用领域,最后探讨了该技术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其广阔发展前景。

    2013年04期 v.34 7-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下载次数:7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基于高分辨率SAR影像的上海临港新城沉降格局分析

    杨梦诗;蒋亚楠;廖明生;王寒梅;

    上海临港新城是通过围垦造地工程建设而成,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其地质环境变化备受关注。而建立和完善该新城的水准测量网需要一定时间,且基于点的水准监测难以获得区域沉降情况。时间序列InSAR方法可通过空间信息实施大范围监测,对于此类海塘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处理和分析了11景TerraSAR-X影像,并与之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临港新城的沉降情况与围垦成陆的建设施工时序密切相关,九四塘以西的老冲填土区已趋于稳定,并有回弹趋势;九四塘以东的新冲填土区形变量较大,沉降速率近35mm/a。利用14个水准点的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其平均误差为1.510mm、中误差为2.016,说明该方法可以满足城市形变监测的需求。

    2013年04期 v.34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1K]
    [下载次数:33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应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监测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形变

    蒋亚楠;杨梦诗;廖明生;王寒梅;

    新一代高分辨率、短重访周期SAR卫星的发射运行,使得InSAR技术不仅能满足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的数据需求,还可以监测到大型人工线状地物的形变,使得对短周期微小形变的监测和预警成为可能。本文以上海市在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的15景TerraSAR-X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SAR数据可以用于公共交通设施微小形变的监测,在公共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3年04期 v.3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1K]
    [下载次数:4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 北京地面沉降InSAR监测效果分析

    杨艳;

    在分析北京地面沉降灾害现状、现有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基础上,对比InSAR监测与传统分层动态监测、高精度水准测量、GPS测量等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时效性、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之间的差别,并以北京地铁13号线地面沉降InSAR监测为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为优化北京地面沉降监测资源、全面开展线性工程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提供参考,以助于推进首都减灾防灾工作进程。

    2013年04期 v.34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6K]
    [下载次数:14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台湾浊水溪冲积扇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对高铁之影响

    杨恒伟;

    浊水溪冲积扇是台湾水资源最为丰富但也是地面沉降最严重地区。近年来该区域的地面沉降因有可能威胁高铁行车安全而备受关注。本文整合历年累积的地下水位及地面沉降等相关监测数据,验证了地下水位变化与含水层补给之机制,探讨了地下水周期性波降条件下土层压缩特性以及高铁路堤与桩基础工程结构的沉降行为。认为对于设置桩基础的线型高架结构而言,区域性地下水位波降不致增加桥墩间的差异沉降,但桩基础若承受邻近局部的额外载重,则可能伴随地下水位波降产生持续性的差异沉降,其长期效应将对线型交通结构物的平整度及安全性造成负面影响。

    2013年04期 v.34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6K]
    [下载次数:20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垃圾填埋场封盖及衬里多界面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苏薇;徐超;叶为民;陈永贵;

    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产量惊人的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地处置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垃圾填埋法是符合处置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的理想方案。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营后,如何防止被填埋垃圾及其次生有害物质进入周围环境,是垃圾填埋场设计环节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城市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系统及封盖系统中设置水力屏障,能有效防止填埋场中所产生的废液、废气向周围环境中迁移。水力屏障通常由土工合成材料与膨润土防水垫或压实粘土组成,形成一个多界面的复合衬里或复合封盖体系。这种多界面力学特性以及潜在薄弱面对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性具有控制作用,因此成为业界的研究重点。本文依据填埋场封盖和衬里土工合成材料多界面力学特性的最新研究,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2013年04期 v.34 33-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9K]
    [下载次数:28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基于小波核双重加权SVM模型的蓝藻水华识别与变化检测

    潘琛;

    以淀山湖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提出了归一化蓝藻指数的构建方法,结合波段组合和Gabor滤波器构建多特征空间,并基于变精度粗糙集和灰色关联决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特征空间的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波核双重加权SVM分类模型,得到研究区蓝藻水华空间分布格局的识别与检测结果。以误差矩阵证明此分类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出蓝藻水华覆盖区,满足环境调查的要求。研究成果为淀山湖蓝藻水华的防治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年04期 v.34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6K]
    [下载次数:1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国土资源研究

  • 城市扩张:土地利用、耕地保护与规制路径

    鲍海君;徐贞锋;徐保根;

    由于经济体制、土地产权的特殊性,在我国的城市扩张中,城市政府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政府在城市扩张中的行动逻辑与空间决策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制路径。

    2013年04期 v.34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下载次数:41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

    何芳;胡文瑛;张磊;

    保护性改造里弄,维护建筑历史和城市文脉是当前城市更新思潮的主流,但改造过程将面临土地制度的诸多约束。本文以静安别墅、田子坊、建业里、179街坊、思南公馆等五个较具代表性的改造案例分析入手,结合产权变动与建筑改造解构与组合,提出里弄的保护改造四种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下土地产权处置差别化方式、路径和土地利益分配形式,为城市旧居住保护改造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2013年04期 v.34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K]
    [下载次数:7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试析海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范管理

    黄朝明;高富宅;

    通过对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法律条文的对比分析,结合各地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经验,利用分层管理、系统管理理论,使用对比分析、实地调研的方法,在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定性及权利协调合理性探讨基础上,提出海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范管理利用建议。

    2013年04期 v.3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3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上海市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精细化管理研究

    马敏;

    在对当前用地预审的审核内容、操作流程、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结合上海市行政审批改革和规划国土整合优势,借鉴国内外部分地区土地审批制度特色,从信息化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对上海市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工作提出建议。

    2013年04期 v.34 57-6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下载次数:1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基于土地利用的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以湖南省北湖区为例

    柴志阳;范琰;董淼;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土地结构急剧变动的背景下,以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三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等数理方法对县域主体功能区进行分区研究。以湖南省北湖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五类主体功能区,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与建设策略。

    2013年04期 v.34 62-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3K]
    [下载次数:2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蔡太义;张合兵;黄会娟;翟龙波;牛唯;辛宁;

    土地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土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土地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土地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南粮食主产区实际状况,构建了以土地数量、土地质量、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制度等4项为准则层、13项指标层和30项元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013年04期 v.34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45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省级、市县级、乡镇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及典型地区成果分析

    温晓华;

    土地质量是土地管理、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土地质量评估是打造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质量型、生态型"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本文根据上海地区现有工作程度,详细介绍了全市、典型县区土地质量评估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乡镇级土地质量评估工作,分析了不同工作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工作中评估单元、评估指标、评估标准等的异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013年04期 v.34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2K]
    [下载次数:2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彭建清;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实施,各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入重要阶段。农用地整理是新增耕地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潜力预测是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测算方法,对湖北仙桃市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其农用地整理潜力较大,新增耕地系数达到了30%,这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说明以典型田块入手可以有效预测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

    2013年04期 v.34 77-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3K]
    [下载次数:2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土地整治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探讨

    范德种;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并做好农民安置新居建设,有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并有助于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以江南圩区为例,分析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现实问题,对可选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2013年04期 v.3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11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监测技术

  • 基于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地铁沉降数据一致性分析

    詹龙喜;唐继民;张少夏;

    沉降监测是地铁安全监护的重要内容,通常采用人工精密水准测量与自动化静力水准系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的日益扩展,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更趋普遍。因两种方式的监测点布设于不同的隧道结构位置上等原因,使沉降数据有时存在差异。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人工和自动化监测数据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013年04期 v.3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0K]
    [下载次数:3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小波分析在测井数据融合处理中的应用

    雷芬丽;许平;程武伟;黄世强;

    受各种干扰和人为因素影响,单一的地球物理测井信号曲线存在多解性和局限性。本文综合利用多条测井信号所反映的地层信息,应用小波分析方法,采用多尺度分析理论重构小波变换系数模极值,从而将多条测井曲线信号融合成一条参数曲线。通过对融合后的参数曲线解译,增强了原始测井曲线中所包含的共有信息,削弱了单条测井信号中存在的偶然误差,使测井数据的可信度大为提高。阐述了数据融合处理的原理与具体方法,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应用实效。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013年04期 v.3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0K]
    [下载次数:1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简讯公告

  • 第49届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年会简报

    张金华;

    <正>2013年10月20~26日,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英文简称CCOP)第49届年度会议和第63届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日本仙台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来自中国、韩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及美国、德国、荷兰、丹麦、挪威和欧盟

    2013年04期 v.34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上海国土资源》2013年第34卷总目次

    本刊编辑部;

    <正>~~

    2013年04期 v.34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2013年会简报

    叶淑君;

    <正>2013年10月23~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UNESCO Working Group on Land Subsidence)2013年会在日本名古屋市大同大学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主任张阿根教授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淑君教授,以及来自美国、意大利、荷兰、墨西哥、日本共9位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年会重点审议将于2015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第九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情况报告,并实

    2013年04期 v.34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0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省际联席会议”在沪召开

    杨天亮;朱万明;

    <正>2013年10月25日,"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省际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副司长陶庆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处处长李铁峰出席,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主管领导和

    2013年04期 v.34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下载次数: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岩石矿物

  • 上海南部齐贤桥辉石闪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谢建磊;

    齐贤桥辉石闪长岩体为一小型岩株,侵位于上侏罗统和寒武系之中。本文采用LA-ICP-MS方法开展了岩体锆石U-Pb定年,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定年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早晚白垩世之交,侵位年龄在99.5±1.2Ma~100.56±0.57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年龄,将区内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作用划分为三次,分别约119.6~120.1Ma、98.3~112.7Ma和81~88.1Ma左右,以后两者为主。认为岩体为燕山晚期伸展拉伸构造体制下,主要受张堰—南汇断裂带控制被动侵位形成。燕山晚期以来,上海地区的岩浆作用年代与江山—绍兴断裂、温州—镇海断裂带带间的浙东南地区具有很大相似性,可能指示该阶段浙东南和上海地区构造体制的一致性。

    2013年04期 v.34 91-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2K]
    [下载次数:6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具磷灰石假象绿松石的岩石矿物学及谱学特征

    申广耀;卢保奇;亓利剑;

    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安徽马鞍山具磷灰石假象的绿松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绿松石,保留了磷灰石六边形的形态特征。XRD测试的特征谱线d值为3.6745~3.6748(11ˉ1)、2.9008~2.9025(123)、3.4247~3.4293(210)、3.2709~3.2781(113)、6.1626~6.1781(011)和2.0130~2.0162(3ˉ01),与绿松石的标准衍射谱线基本一致。红外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510~3465cm-1间的谱带归属绿松石υ(OH)的伸缩振动,3300~3070cm-1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υ(MFe,Cu-H2O)伸缩振动,1210~1012cm-1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υ3(PO4)伸缩振动,在838cm-1附近的吸收谱带归属为绿松石δ(OH)弯曲振动,655~480cm-1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υ4(PO4)弯曲振动。拉曼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466cm-1附近的尖锐拉曼谱峰归属于绿松石(OH)基团的伸缩振动所致,宽缓的拉曼谱峰3281cm-1和3078cm-1归属于绿松石中水合络离子的伸缩振动,798cm-1谱峰则是由于OH的弯曲振动所致。

    2013年04期 v.3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7K]
    [下载次数:30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