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基础地质

  •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李晓;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2009年01期 No.10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35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李晓;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2009年01期 No.10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35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南京地区雨花台组层位与时代的厘定及沉积相研究

    岳文浙;杨祝良;陶奎元;沈加林;魏乃颐;胡存礼;杨献忠;

    雨花台组从创名至今,其定义、时代一直存在争论。作者讨论了这些争论的由来,并根据命名优先权规则,采用刘季辰、赵汝均(1924)最早创建"雨花台层"的定义加以明确,选择了层型、次层型剖面,对其岩石组分、岩相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沉积结构,构造及剖面结构分析,显示雨花台组为一套辫状河流沉积。根据雨花台组所含哺乳动物、植物化石组合及近年对其上覆地层方山组玄武岩测年数据,确定雨花台组时代为新近纪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早期(山旺期),同时对其横向对比及沉积层序进行了探讨。为了避免混乱,建议与雨花台组同物异名之名称不予采用。

    2009年01期 No.109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33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南京地区雨花台组层位与时代的厘定及沉积相研究

    岳文浙;杨祝良;陶奎元;沈加林;魏乃颐;胡存礼;杨献忠;

    雨花台组从创名至今,其定义、时代一直存在争论。作者讨论了这些争论的由来,并根据命名优先权规则,采用刘季辰、赵汝均(1924)最早创建"雨花台层"的定义加以明确,选择了层型、次层型剖面,对其岩石组分、岩相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沉积结构,构造及剖面结构分析,显示雨花台组为一套辫状河流沉积。根据雨花台组所含哺乳动物、植物化石组合及近年对其上覆地层方山组玄武岩测年数据,确定雨花台组时代为新近纪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早期(山旺期),同时对其横向对比及沉积层序进行了探讨。为了避免混乱,建议与雨花台组同物异名之名称不予采用。

    2009年01期 No.109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33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

  • 杭州湘湖地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特征与分析

    陈忠大;胡根兴;毛汉川;彭振宇;

    杭州湘湖地区为山前堆积、钱塘江冲海积与冲湖积相沉积环境,西南部软土发育,北部和东部砂性土为主,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工程地质层特征、空间展布、物理力学性质和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分析表明,软土中存在透镜状砂体、粉砂土中夹软土,构成较好的地下水通道和剪切滑动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重点注意软土地基与砂土液化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以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009年01期 No.10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3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杭州湘湖地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特征与分析

    陈忠大;胡根兴;毛汉川;彭振宇;

    杭州湘湖地区为山前堆积、钱塘江冲海积与冲湖积相沉积环境,西南部软土发育,北部和东部砂性土为主,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工程地质层特征、空间展布、物理力学性质和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分析表明,软土中存在透镜状砂体、粉砂土中夹软土,构成较好的地下水通道和剪切滑动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重点注意软土地基与砂土液化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以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009年01期 No.10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3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主要方法、成果及其应用

    严学新;杨建刚;史玉金;李晓;吴建中;谢建磊;王治华;徐明德;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为地质结构调查,本文在已完成的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地区进行地质结构调查和评价的方法、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城市地质工作部署、调查方法、成果及其应用等,以期为类似城市和本市后续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2009年01期 No.10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主要方法、成果及其应用

    严学新;杨建刚;史玉金;李晓;吴建中;谢建磊;王治华;徐明德;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为地质结构调查,本文在已完成的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地区进行地质结构调查和评价的方法、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城市地质工作部署、调查方法、成果及其应用等,以期为类似城市和本市后续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2009年01期 No.10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上海市工程地质层层序厘定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史玉金;陈洪胜;杨天亮;李晓;夏晨;

    本文在已完成的上海市三维工程地质结构调查项目基础上,简要总结了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层厘定的新认识、统一全市工程地质层、各工程地质层空间分布规律、工程地质问题及地面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等。

    2009年01期 No.10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54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上海市工程地质层层序厘定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史玉金;陈洪胜;杨天亮;李晓;夏晨;

    本文在已完成的上海市三维工程地质结构调查项目基础上,简要总结了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层厘定的新认识、统一全市工程地质层、各工程地质层空间分布规律、工程地质问题及地面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等。

    2009年01期 No.10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54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

  • 上海地面沉降及其对城市安全影响

    魏子新;王寒梅;吴建中;方志雷;刘国彬;

    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半个多世纪以来,地面沉降已使上海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中心城区高程普遍小于3.5m。监测资料表明,累计地面沉降总量对城市防汛产生重大影响,而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发育不均匀性,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空间的线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影响是严重的。

    2009年01期 No.109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10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 上海地面沉降及其对城市安全影响

    魏子新;王寒梅;吴建中;方志雷;刘国彬;

    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半个多世纪以来,地面沉降已使上海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中心城区高程普遍小于3.5m。监测资料表明,累计地面沉降总量对城市防汛产生重大影响,而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发育不均匀性,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空间的线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影响是严重的。

    2009年01期 No.109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10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 地质环境容量与评价研究

    魏子新;周爱国;王寒梅;刘金宝;甘义群;

    本文系统总结了当今地质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应用地质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层次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上海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实证分析。

    2009年01期 No.109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9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地质环境容量与评价研究

    魏子新;周爱国;王寒梅;刘金宝;甘义群;

    本文系统总结了当今地质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应用地质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层次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上海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实证分析。

    2009年01期 No.109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9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农用地土壤中汞元素形态特征浅析

    何中发;方正;孙彦伟;李金柱;夏晨;温晓华;张琢;刘文长;江思珉;

    以第四纪沉积物厚覆盖区农用地表层土壤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汞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腐殖酸态、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7种形态存在特征,研究表明残渣态的含量比例与全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他6种类型形态含量比例则与全量呈负相关关系,农用地土壤中汞的增量主要为残渣态的汞。

    2009年01期 No.109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农用地土壤中汞元素形态特征浅析

    何中发;方正;孙彦伟;李金柱;夏晨;温晓华;张琢;刘文长;江思珉;

    以第四纪沉积物厚覆盖区农用地表层土壤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汞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腐殖酸态、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7种形态存在特征,研究表明残渣态的含量比例与全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他6种类型形态含量比例则与全量呈负相关关系,农用地土壤中汞的增量主要为残渣态的汞。

    2009年01期 No.109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地质理论

  • 上海地区第四承压含水层沉积环境及结构特征

    吴建中;俞俊英;李晓;方志雷;

    上海地区第四承压含水层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层次,对其沉积环境、成因、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在对上海地区大量钻孔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第四承压含水层形成时期即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及含水层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含水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为三维地质结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09年01期 No.10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上海地区第四承压含水层沉积环境及结构特征

    吴建中;俞俊英;李晓;方志雷;

    上海地区第四承压含水层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层次,对其沉积环境、成因、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在对上海地区大量钻孔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第四承压含水层形成时期即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及含水层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含水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为三维地质结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09年01期 No.10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方法技术与应用

  • 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初探

    刘映;尚建嘎;杨丽君;郁标;花卫华;杨振涛;

    在知识经济时代,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城市地质工作模式,这是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模式,是围绕城市地质数据中心,建立城市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城市地质数据管理维护、城市地质数据分析应用、城市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城市地质成果汇报与展示等几个主要信息化环节。城市地质信息化新工作模式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

    2009年01期 No.10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0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 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初探

    刘映;尚建嘎;杨丽君;郁标;花卫华;杨振涛;

    在知识经济时代,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城市地质工作模式,这是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模式,是围绕城市地质数据中心,建立城市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城市地质数据管理维护、城市地质数据分析应用、城市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城市地质成果汇报与展示等几个主要信息化环节。城市地质信息化新工作模式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

    2009年01期 No.10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0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 横波反射法在研究上海东西部硬土层过渡变化中的应用

    王治华;曾来;廖文新;李晓;夏学礼;

    上海地区用横波反射法对浅部(80m以浅)地层分层,特别是追踪硬土层的横向变化非常有效。这在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横波反射法获得了东、西部硬土层间的过渡关系。文中针对这一工程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客观评价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前景。

    2009年01期 No.109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横波反射法在研究上海东西部硬土层过渡变化中的应用

    王治华;曾来;廖文新;李晓;夏学礼;

    上海地区用横波反射法对浅部(80m以浅)地层分层,特别是追踪硬土层的横向变化非常有效。这在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横波反射法获得了东、西部硬土层间的过渡关系。文中针对这一工程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客观评价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前景。

    2009年01期 No.109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