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土资源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专家访谈

  • 地面沉降模拟与预测

    Giuseppe GAMBOLATI;李金柱;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康普拉蒂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地面沉降研究专家,特别是在地面沉降模拟预测领域学术造诣深厚,曾于2005年10月来沪出席"第七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现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副主席。2013年12月《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委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叶淑君博士利用在国外学术交流之机,向康普拉蒂教授当面转达了专访邀请,得到康普拉蒂教授的欣然接受。随后《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秘书长龚士良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访谈议题,很快收到回复。现予刊发,以飨业界同行。

    2014年04期 v.3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34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副主席Giuseppe Gambolati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李金柱;

    <正>康普拉蒂先生(Giuseppe Gambolati),博士、教授,任职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是国际知名的地面沉降研究专家,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地面沉降模拟预测方面学术造诣深厚,成果丰硕,享有盛誉。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副主席。Gambolati先生1968年以优异成绩获都灵工业大学力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都灵大学应用力学系任助理教授,1969年起在威尼斯IBM科学中心从事威尼斯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研发。1980

    2014年04期 v.3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卷首语

  • 卷首语

    <正>地面沉降是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地面沉降问题历来高度重视,防治工作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控制成效日益显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面沉降防治之路。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审批同意《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

    2014年04期 v.3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沉降分析

  • 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的发生机制分析

    沈水龙;许烨霜;

    近年来上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出现了第四承压含水层持续变形及滞后的新特征,传统土力学已不能完全解释其机理。针对上海地面沉降发展新变化,已有的研究从如下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沉降加剧现象,分析了城市化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从砂土材料的蠕变性状出发,分析深部含水层过大变形的现象。上述两方面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沉降新特征,但还是不能完全阐明其发生机理。基于此,本文提出考虑含水层抽水后受力状态随空间与时间再分布的两种动态传力机理分析方法:(1)基于Cosserat力学体系的地面沉降模型考虑了水力梯度变化在砂土层中产生的剪应力,给出了考虑固结效应的Cosserat介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从含水层受力机理的角度解释含水层持续变形增大和变形滞后的发生机理;(2)水的渗透会对土骨架产生拖曳力,使粘性土的细颗粒在粗颗粒构成的孔隙中移动,发生内部侵蚀流动造成细颗粒流失,阐述了考虑细颗粒流失作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地面沉降在含水层空间与时间重分布的发生机理。

    2014年04期 v.3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5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地下水控采条件下上海土层变形特征研究

    李明霞;张云;

    根据上海地区分层标和水位孔的实测资料,分析了2001~2012年间地下水控采条件下地下水位变化及土层变形特征。上海地区潜水层和第一承压含水层水位基本保持不变,第二至第五承压含水层水位都呈现出明显的回升趋势。三个软土层仍在发生压缩变形,其中第三软土层随着水位的回升变形得到了控制,部分地区已出现回弹趋势。在水位全面回升情况下,第一到第四承压含水层表现为明显的塑性和蠕变变形,当水位持续回升时土层仍有沉降,且变形滞后于水位变化;而第五承压含水层主要以弹性变形为主,当水位不断回升时,含水砂层也随之持续回弹,滞后不明显。将上海地区近年来含水层与水位变化关系归纳出四种模式。砂性土单向蠕变试验的结果表明,双屈服流变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砂土蠕变变形特征。

    2014年04期 v.3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9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基于地下水调控的沧州市地面沉降防治模拟研究

    房浩;何庆成;宋建新;闫丽雯;

    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是引发地面沉降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对含水层和弱透水层进行概化,运用Modflow软件建立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流模型和地面沉降土水耦合模型。针对可采用的地下水调控模拟方案对沧州市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今后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2014年04期 v.35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9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黏弹塑性地层下陷模式之建立与应用

    林政伟;黄煌辉;曾钧敏;蔡东霖;龚明人;丁崇峯;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可同时考虑土壤参数及体力(body force)随孔隙率(porosity)变化之一维耦合地层下陷黏弹塑性数值模式,期能更精确地模拟现地之地层下陷现象。研究中加入水力传导系数、杨氏系数及体力随孔隙变化之影响,推导超抽地下水引致土壤压密之黏弹塑性控制方程式、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数值计算模式。除以建立完成之模式测试评估体力、土壤参数随孔隙率变化、塑性效应及黏滞效应对土壤压密之影响程度外,并配合现地实测下陷数据,以验证模式之正确性。研究结果显示,一维黏弹塑性地层下陷模式可有效地仿真台湾现地之地层下陷变化。

    2014年04期 v.3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荷重引发土体应力增量对压密沉陷之影响

    叶昭龙;罗伟诚;林政伟;丁崇峯;许时伦;

    本研究应用含两相非混合流体之弹性孔隙介质压密理论,考虑垂直应力增量随深度变化影响情况下,推导未饱和土壤受外加荷重之作用而产生之沉陷变化过程。模拟探讨在不同饱和度条件下孔隙水压随深度之变化及压密沉陷随时间之变化量。由模拟结果得知,黏土无因次孔隙水压受应力增量影响,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且随着时间增加,无因次孔隙水压会逐渐消散至完全消散。初始饱和度较高之黏土其达完全消散后之总沉陷量较大。

    2014年04期 v.35 31-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基于Cosserat力学理论的地面沉降研究

    沈水龙;许烨霜;马磊;

    近年来上海及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出现了含水层砂土持续变形的新特征,现有的地面沉降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与预测此现象。地下水长期开采会在含水层中形成水力漏斗,如果抽水井在一定范围内密集分布,就将在含水层中较长距离内形成水力梯度,从而产生无法忽视的剪应力,剪应力不断累积将导致含水层变形及地面沉降。含水层水位下降引起的土层中剪应力累积是造成含水层变形问题的重要原因,传统的Cauchy力学理论因为模拟单元较小,存在剪应力互等的假设而无法计算此部分剪应力;而Cosserat力学理论考虑了介质尺度的影响,可以计算连续体中的非对称剪应力分布,因而能够考虑由水位变化产生的剪应力引起的含水层变形。

    2014年04期 v.3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天津黏土的微观结构与压缩变形特征

    罗立红;邵兴;吕潇文;牛毅;

    地面沉降是天津市平原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产生地面沉降原因之一为地下水开采层内黏性土压缩。为深入认识黏性土压缩变形特征,对不同深度黏土样品进行黏土物质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孔径分布等方面的微观结构测试分析。大于10μm孔隙主要为碎屑颗粒刚性骨架孔隙结构,选取的8组原状样品中的5组孔隙率大于30%,现状黏性土仍处于快速压实阶段;孔隙分布表明,黏土压缩过程主要为大于1μm的孔隙变形,变形后由更细小颗粒填充。分析研究成果对地面沉降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4年04期 v.3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北京温榆河冲洪积扇地面沉降特征及机理研究

    王荣;罗勇;杨艳;周毅;刘明坤;

    北京区域地面沉降呈快速发展趋势,局部最大形变速率超过13cm/a,严重威胁城市安全。掌握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分层地面沉降特征,是定量揭示地面沉降机理和缓解沉降灾害的前提。以北京最大的地面沉降区温榆河冲洪积扇地区的八仙庄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分层压缩量的关系,基于分层沉降数据得出该地区土体释水形变以浅部地层、深部地层的弹性形变以及中深部地层的弹塑性形变为主,并从地层条件、固结历史和物理力学性质方面对压缩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地面沉降为约束条件的地下水开采主要调控层分布。

    2014年04期 v.3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3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吕凤兰;马学军;邵长庆;宋伟;

    以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为基础,论述了河北平原地裂缝发育现状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裂缝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普遍,其活动具有区域上的成带性与局部地段的相对丛集性,发育由南向北扩展,走向也大多为特定的几个方向,有些地裂缝具有反复活动性。对河北平原地裂缝的成因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包括断层蠕滑地裂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裂缝、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裂缝、地层不均匀导致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地裂缝以及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地裂缝等。地裂缝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以某一种因素作为主导。对不同的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可采取不同的防治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014年04期 v.35 49-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北京平原区高丽营地裂缝带活动性及灾害特征研究

    刘明坤;贾三满;陈柘舟;郭高轩;

    通过对北京地区地裂缝规模最大、致灾最为严重、具有典型特征的高丽营地裂缝带调查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高丽营地裂缝带的活动特征,分析了该地裂缝带与地面沉降的相关性。该地裂缝受控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具有断裂活动的继承性,具有以垂直变形为主、横向变形为辅的三维活动特征,地裂缝活动具有年际的周期性和年内变化的跳跃性,每年4~6月变形量占全年的60%~70%。高丽营地裂缝带上下盘的最大影响带宽度分别为49.5m和17.4m。研究结果为地裂缝地质灾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2014年04期 v.3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6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简讯

  • 《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报

    本刊编辑部;

    <正>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出版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2013年度纳入统计的6435种中国科技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平均值为:总被引频次1197次/刊(≥1000次的期刊为2082种)、影响因子0.489(≥1的期刊为631种)、即年指标0.081(359种期刊为0)、基金论文比0.351(336种期刊无基金论文)、海外论文比0.038(≥0.2的期刊共155种,其中英文版120

    2014年04期 v.35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上海国土资源》期刊门户网站开通

    本刊编辑部;

    <正>借助"中国知网"技术平台,《上海国土资源》开通期刊门户网站,网址:http://shad.cbpt.cnki.net,敬请关注。

    2014年04期 v.35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上海国土资源》2014年第35卷总目次

    <正>~~

    2014年04期 v.35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第九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

    龚士良;

    <正>"第九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NISOLS)将于2015年11月15日至19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参会论文摘要提交截至2014年12月15日,录用通知发送2015年2月6日,全文提交截至2015年5月1日。在会议网站(http://www.nisols2015.com)注册后在线提交,仅接受英文稿PDF文本。《上海国土资源》2013年第4期曾刊发UNESCO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淑君

    2014年04期 v.35 15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5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监测技术

  • 多元化监测系统应用于台湾浊水溪冲积扇地层下陷监测与分析

    洪伟嘉;王传盛;陈怡安;邱焕钦;

    台湾浊水溪冲积扇(行政区域包括彰化县与云林县)在地质条件上富含有易压缩土壤,加上不当过量抽用地下水,导致该区域为台湾目前最严重的地层下陷区,尤其高速铁路正通过该地区最严重的下陷中心,地层下陷将会对高速铁路结构安全产生影响,使得地层下陷防治成为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政府为改善当地严重地层下陷问题,大力投入相关防治工作。本文主要介绍台湾地区应用多元化监测技术监测浊水溪冲积扇的地层下陷,包含全球定位系统(GPS)、永久性雷达干涉技术(PSI)、水平测量、磁环分层式地层下陷监测井与地下水位井等,实现了空中、地面及地下对地层下陷的多维度变形监测,为地层下陷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14年04期 v.35 58-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上海地铁10号线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地面沉降效应的高分辨率InSAR监测及分析

    葛大庆;张玲;王艳;李曼;刘斌;

    利用高分辨率InSAR时序分析技术研究了上海地铁10号线建设和运营期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软土地基中的地铁沉降表现出如下特征:(1)线路区间隧道沉降量较大,而车站沉降量较小,沿线路方向沉降较为均匀;(2)线路两侧的沉降影响范围基本对称,5mm沉降的影响半径为100~150m;(3)线路纵向呈现沉降槽,最大沉降量位于纵向剖面中心,达10~15mm,影响范围为50~100m;(4)线路沉降具有阶段性,主要沉降发生在建设期,运营初期沉降速率有所增加。上述沉降效应表明高分辨率InSAR技术可从空间上完整表现地铁线上沉降的分布特征,从时间上揭示施工和运营阶段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对于地铁开挖施工期间和竣工运营期间的沉降监测具有显著意义。

    2014年04期 v.35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128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 PS-InSAR技术监测分析辽宁盘锦地区地面沉降

    孙赫;张勤;杨成生;赵超英;

    辽宁省盘锦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等矿产资源,由于油气开发及南部沿海区域因海水入侵地下水开采持续增长等影响,导致该地区地面沉降明显。为掌握和分析该市地表形变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2007~2011年间22景L波段的ALOS/PALSAR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对其进行了地面沉降监测。从得到的年沉降速率图和沉降中心的时间序列图可知,盘锦市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镇、油田开采区以及沿海区域。四年间,最大年沉降速率达194mm/a,经调查发现主要是因该区域油气开采所致;沿海地区的年沉降速率约为50mm/a。研究表明,盘锦地区的地面沉降与油气开采存在空间一致性,同时也证明PS-InSAR技术可用于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沉降监测。

    2014年04期 v.3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4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基于多源SAR数据的InSAR地表形变监测(摘要)

    刘媛媛;张勤;赵超英;杨成生;

    <正>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因其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等特点,已广泛用于地震、火山、地面沉降等地表形变的监测中。然而,InS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方向的一维形变信息,仅依靠单一轨道的SAR数据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监测区的地表形变特征,这一缺陷大大限制了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推广应用。随着Envisat ASAR、ALOS PALSAR、Radarsat-2、COSMO-SkyMed和TerraSAR-X等雷达卫星数据的不断获取,在同一

    2014年04期 v.35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近十年来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演化状况

    张玲;葛大庆;郭小方;王艳;李曼;

    通过利用相干目标InSAR时序分析方法,获取了沧州地区自2003年12月至2013年01月地面沉降演化状况。连续监测结果揭示了近十年来沧州地区主要沉降区带的空间运移状况,随着地下水开采控制管理,市区周边地区地面沉降趋缓,北部沉降区向青县发生运移,东部沿海保持整体轻微沉降,东光、肃宁等地独立分布的沉降中心有成片扩大的趋势。分析沉降区域与地下水位变化表明,沧州地区主要沉降区带的运移变化与深层地下水位变化基本一致。

    2014年04期 v.35 72-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5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北京地面沉降分层监测动态变化特征

    田芳;罗勇;周毅;姜媛;杨艳;陈柘舟;

    北京地面沉降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利用天竺站、望京站和王四营站2005~2012年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了年沉降量、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百分比构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对三个站地面沉降多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点进行了阐述。结果显示:60m以浅地层年沉降量小且波动也小,100m以深地层是主要的压缩层位;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比重构成的变化与相应的含水层水位变化幅度密切相关。在无法禁采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限采控采措施使地下水位小幅回升或约束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将有利于地面沉降的减缓。

    2014年04期 v.3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37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熊福文;杨建刚;王书增;张金华;秦昌杰;

    近年来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逐渐走向常态化,由于多种原因,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由多家单位实施,存在监测基准、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建立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体系十分迫切。文中对重大市政工程变形监测中沉降监测进行重点研究,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沉降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全市沉降监测"一张网",编制出《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设施及周边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规定》,建立了变形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了统一的沉降监测基准、统一的技术要求、统一的数据平台,为《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4年04期 v.3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2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面向地面沉降长期自主监测的分布式光纤物联网系统

    方文浩;关涛;叶炜;王智;

    地面沉降具有变化缓慢、趋势多变和范围广等特点。当前的传统测量法(包括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等)和InSAR、GPS等主要方法的监测存在不持续、分辨率低、不适应高动态及监测精度有限等缺陷,无法满足高精度、长期自主持续监测的发展要求。集信息采集与传输为一体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具有沿光纤链路一维空间连续感知和传输外界信号的特点,且无需外部供电和不存在检测盲区,为地面沉降的大范围、长期持续监测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各种典型的地面沉降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提出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系统架构,对地面沉降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应力等物理变化进行监测,并将持续的监测数据上传云计算平台,再通过深层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研判沉降机理和沉降规律,可以对地面沉降进行及时和广泛的预测。

    2014年04期 v.3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5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北京地区第四纪沉积特征与沉降监测标孔布设

    周毅;田芳;杨艳;

    地面沉降是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和第四纪地层沉积特点入手,分析平原区可压缩地层的特征与分布范围,寻找地面沉降与地质结构间的关系;并从第四系地质特征出发,合理选择地面沉降分层监测层位,系统地提出了适宜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方法。

    2014年04期 v.35 90-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8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起算基准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雷坤超;周毅;杨艳;罗勇;田芳;姜媛;陈柘舟;

    区域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参考基准点的合理选取,直接影响到沉降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不同的起算基准,获取的沉降信息会存在差异。文中采用秩亏自由网平差算法计算水准网高差改正数及平差高程值,进而利用平均间隙法与单点检验法相结合,对参考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变形模型。最后结合算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形成了一套适于工程化应用的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方法与流程。

    2014年04期 v.35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23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基坑施工隧道竖井改造的控制监测与变形分析

    李锦亮;

    软土地区基坑施工并涉及竖井改造与隧道保护,对变形的监测及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隧道与竖井的变形特点与规律,以及实施各项针对性保护措施后,减小隧道与竖井差异沉降的实际效果。根据实践经验,对未来日趋增多的城市地区基坑施工兼隧道改造工程,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的对策建议。

    2014年04期 v.35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8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3D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断面收敛测量中的应用

    耿直;

    地铁隧道断面收敛测量是地铁施工和日常监护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隧道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D激光扫描技术利用其高采样率,能提供全面、高精度的数据,为地铁施工及运营提供安全预判的直观、精确数据,具有传统测量方法难以完成的技术优势。本文对比传统方法与3D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给出3D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断面收敛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3D扫描技术测量的内符合性和外符合性。

    2014年04期 v.35 102-10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0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灾害防治

  • 上海地面沉降防治分区管控方法研究

    杨天亮;王寒梅;焦珣;

    随着上海地面沉降由缓慢沉降阶段进入到微量沉降阶段,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进入了分区管控的新时期。结合当前地面沉降发育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区划,从区域地面沉降分区管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等方面研究了地面沉降防治分区管控方法,为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4年04期 v.35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4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探讨

    罗勇;贾三满;杨艳;王荣;雷坤超;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在新世纪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监测、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InSAR监测和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一体的监测系统,在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机理研究、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本文从基础研究、地下水控采、法治建设、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线路工程地面沉降防控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多个途径控制地下水超采问题,是从源头上防治地面沉降的根本方法;法治建设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制度保障;区域联动和多部门配合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必然趋势;高速铁路等线路工程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2014年04期 v.35 110-11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防治效应分析

    沈慧珍;赵建康;刘思秀;黎伟;吴孟杰;庄晓明;

    杭嘉湖平原为浙江省地面沉降范围最大、地面沉降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大力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程,落实地面沉降防治保障措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面沉降防治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杭嘉湖平原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步减缓,地质生态环境日渐恢复和改善,取得了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2014年04期 v.35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4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区域性地面沉降综合防控体系构建应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姜晨光;张道政;段永强;

    鉴于国内多个区域地面沉降的严峻形势,构建区域性地面沉降综合防控体系势在必行。地面沉降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以工程实践为依据,阐述了区域性地面沉降综合防控体系构建中应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2014年04期 v.3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基于三维水土耦合数学模型的深基坑降水优化设计

    刘金宝;

    针对上海地区基坑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应用下负荷面剑桥模型来表征基坑降水和人工回灌条件下土体的弹塑性变形特征,建立了基于比奥固结理论的三维水土耦合数学模型,并应用于上海地铁某车站基坑降水优化设计中,引入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取得了良好的地面沉降控制效果。

    2014年04期 v.3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浅层地下水开采对高速铁路路基的影响

    黄路炜;肖宏;韩宇刚;陈民子;

    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会使高速铁路路基产生较大变形,进而影响行车安全。为研究在高速铁路附近开采浅层地下水对路基变形的影响,本文结合土体渗透固结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系统分析不同抽水速度和与抽水井不同距离条件下的路基变形。分析结果表明:抽水速度和抽水井距离对高速铁路路基的变形具有显著影响。当抽水速度一定时,路基的变形随着与抽水井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当与抽水井的距离一定时,路基的变形随抽水速度增大而增大。故为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对路基的影响,应严格禁止在铁路附近增加新的开采井,严格控制在影响范围内开采地下水。

    2014年04期 v.35 127-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8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控制与影响因素

    姜媛;杨艳;王海刚;田芳;

    地面沉降作为北京平原区最主要的缓变地质灾害,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区域构造、地层结构、压缩层厚度、地下水开采及城市建设等影响。本文分别探讨了以上因素对地面沉降的控制或影响作用,为今后北京平原地面沉降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014年04期 v.35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2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地面沉降对风暴潮灾害的增强作用

    陈聚忠;刘峡;郑智江;宋雯;

    根据水准测量资料及水准点高程的线性模型计算,获得天津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分布。结合风暴潮灾害与海堤工程现状调查,研究认为风暴潮灾害的经济损失与沿海地区不断加剧的地面沉降密切相关。天津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发生频率已由历史时期的8年一次,上升到地面沉降发展时期的5年一次,风暴潮致灾频率呈加快趋势,地面沉降以及由此引发的风暴潮灾害加剧已成为天津滨海新区沿海的重要自然灾害。提出应着力落实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和防潮工程措施、加强地面沉降治理和海堤建设等工作建议。

    2014年04期 v.35 134-13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5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天津滨海新区沉降灾害预测与检验

    纪静;郑智江;陈阜超;

    利用1983年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和2005年实测的RTK地面高程资料,对水准点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了水准点的沉降速率和2005~2010年5年间的沉降量,以此拟合2010年RTK地面高程,预测了天津滨海新区因地面沉降引起的低海拔面积发展趋势,获得2010年低海拔区域预测面积。为验证预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010年仍用RTK测量方法对低海拔区域面积进行了实测,表明预测值与实测面积的误差小于1.46%,该误差与RTK测量误差、水准点拟合误差和拟合实测之间的误差总和1.45%相当。说明预测误差主要由测量误差和计算误差引起,选择的预测模型基本正确,预测方法有效,得到的低海拔区域面积预测值可靠。

    2014年04期 v.35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3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城市规划中地面沉降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罗文林;韩煊;

    合理评估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的风险,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规避与应对是当前地面沉降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现有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在分析地面沉降对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在系统分析和比较当前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规划阶段针对不同基础设施的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基础设施对沉降的敏感性及重要性分类与平均沉降速率两类指标,给出了各类基础风险分级评价标准。最后采用该方法对北京东部地区某规划地铁线的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

    2014年04期 v.35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4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京沈客运高铁专线北京段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评估

    杨艳;雷坤超;王新惠;刘明坤;

    本文针对拟建的京沈客运高铁专线,介绍了该线路工程概况以及北京段区域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背景,详细分析了工程沿线地面沉降发展概况。以《北京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考虑工程沿线地面沉降灾害灾情、危害程度、发育程度等因素,对京沈客运高铁专线北京段进行了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未来五年内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并分别划分现状危险性中、小区段和预测危险性大、中和小区段。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面沉降影响、严格控制沿线地下水开采、切实落实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目标等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建议,为保障工程施工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2014年04期 v.35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6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下载本期数据